前阵子《凡人修仙传》的打戏刷屏,《长安三万里》的画面让观众直呼 “美到窒息”,连海外平台都在追更《狐妖小红娘》—— 明明国漫早已不是 “粗制滥造” 的代名词,可打开评论区,总能看到 “国漫还是不行”“比日漫差远了” 的声音。看着越来越多优质国漫出圈,我总在想:国漫明明越来越强,为什么总有人唱衰?梳理后才发现,这些唱衰声背后,藏着 3 个常见的 “误区”!
01 拿 “个别烂片” 否定整体:把 “少数敷衍作品” 当 “国漫全貌”
上个月有部修仙国漫刚开播,就因 “剧情注水”“建模粗糙” 被吐槽,结果评论区里有人直接说 “国漫还是老样子,只会圈钱”。可实际上,这部剧只是少数 “赶工敷衍” 的作品,同期播出的《凡人修仙传》《少年歌行》,不管是剧情逻辑还是画面质感,都被观众夸 “国漫天花板”。
就像去年《长安三万里》上映时,有人说 “国漫只会做玄幻,做不好历史题材”,可电影里 “将进酒” 的水墨特效、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仅票房破 18 亿,还让很多观众重新爱上唐诗。反观那些唱衰的人,往往只看到 “个别烂片”,就直接给整个国漫贴标签,却忽略了每年都有几十部优质国漫在默默打磨。
我身边有个朋友,总说 “国漫不行”,可当我推荐他看《雾山五行》的打戏时,他却愣着说 “这居然是国漫?也太燃了”。其实很多唱衰声,都源于 “没看到好作品”,把少数敷衍之作当成国漫的全部,自然会觉得 “国漫没进步”。
02 拿 “国漫新人” 比 “日漫老 IP”:用 “刚起步的作品” 对标 “几十年积累的经典”
常有人说 “国漫比不过日漫,你看《火影忍者》《海贼王》多火”,可很少有人想:《火影忍者》从 1999 年开始连载,积累了 20 多年的粉丝和口碑;而国漫真正开始发力,也就这十来年,很多 IP 还在成长阶段,拿 “刚起步的国漫新人” 去对标 “日漫老经典”,本身就不公平。
就像《狐妖小红娘》,从 2015 年开播到现在,从最初的 “小众作品” 到现在海外平台播放量破亿,还推出了日语、英语配音版,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追更;《一人之下》的 “中式玄学” 设定,不仅在国内火,还被网友称为 “最懂中国文化的国漫”。这些国漫 IP,虽然没有日漫老经典的积累,但一直在快速成长,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之前有人吐槽 “国漫剧情没深度”,可《灵笼》里对 “人性与生存” 的探讨、《时光代理人》对 “社会现实” 的映射,都让观众直呼 “有思考”。拿 “成长中的国漫” 和 “成熟的日漫经典” 比,本身就不合理,而看不到国漫的成长速度,自然会觉得 “国漫永远追不上”。
03 用 “单一标准” 要求国漫:觉得 “国漫必须像日漫 / 美漫”,否则就是 “不行”
还有一种唱衰声,源于 “对国漫的刻板印象”—— 有人觉得 “国漫就得像日漫一样画风”,看到《雾山五行》的水墨风,就说 “不像动漫,像动画片”;有人觉得 “国漫只能做低龄向”,看到《大护法》的暗黑剧情,就说 “国漫不适合成年人看”。这些人总用 “单一标准” 要求国漫,却忘了国漫本该有自己的特色。
就像《中国奇谭》,用剪纸、水墨、3D 等多种画风,讲述 “中式志怪故事”,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不仅全网刷屏,还让很多观众想起 “小时候听的民间故事”;《雄狮少年》里的 “舞狮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民俗,还被选送参与奥斯卡评选。这些国漫,没有刻意模仿日漫或美漫,而是把 “中国文化” 融入作品,走出了独特的 “中式国漫” 风格。
可总有人觉得 “国漫不像日漫就是不行”,却忘了动漫本该多元 —— 日漫有日漫的热血,美漫有美漫的夸张,国漫也该有自己的 “中式浪漫”。用单一标准否定国漫的特色,自然会觉得 “国漫没亮点”。
其实国漫这些年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从 “粗制滥造” 到 “画面质感堪比电影”,从 “低龄向” 到 “全年龄段覆盖”,从 “国内小众” 到 “走向海外”。那些唱衰声,要么是没看到国漫的全貌,要么是用不公平的标准比较,要么是不懂国漫的特色。
国漫不是 “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它一直在努力成长,也需要我们多一点耐心和认可。下次再看到有人唱衰国漫时,不妨推荐他看看《凡人修仙传》的打戏、《长安三万里》的画面、《中国奇谭》的故事 —— 相信看完后,他会和我一样,觉得 “国漫早已不是以前的样子,未来只会更强”。
象泰配资-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