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在明总统的棋盘上,与其说布子谋局,不如说是在一张被撕扯的版图上,艰难寻找一个不被挤压、尚能喘息的角落。他曾挥舞的那面“实用外交”旗帜,一度被视为在中美两大势力间维持身段的巧妙策略,甚至被人称为“亲华”派。可现实的政治力学远比口号复杂,执政后的每一步落子,都像是在偿还一笔竞选时秘而不宣的债务。
第一重枷锁:被内政缠绕的总统
这笔账的第一笔,来自国内。韩国经济的警报早已尖锐地响起。2025年的GDP增长预期,已从原本平庸的1.5%骤降至危险边缘的0.8%。年轻人就业艰难,内需萎靡不振,出口也迟迟未能强劲复苏。
为了给这台步履沉重的经济机器注入活力,李在明政府批准了超过30万亿韩元的追加预算,试图用资金的洪流去催动半导体与AI这两大被寄予厚望的产业引擎。他更将改革的手术刀伸向了盘根错节、对经济影响力巨大的财阀体系,誓言“终结财阀绑架经济”,勾勒出一个更“公正”的增长愿景。
这些触及既得利益核心的举措,无疑激起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弹。毕竟,尹锡悦派系的代表在选举中仍握有超过四成的民意支持。这股强大的反对力量,足以让李在明的任何激进改革都寸步难行,也逼迫他在许多内外决策上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做出妥协。
夹缝求生的代价:挥向中国的关税大棒
正是在这种内外煎熬的背景下,贸易摩擦的硝烟再次在两国间升腾。六月,韩国产业部一纸公告,宣布对自中国进口的不锈钢厚板征收高达21.62%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这份征税清单上,还包括碳素钢板和二亚硫酸钠等多种中国化工产品。
韩方给出的理由官方且标准:中国商品以“倾销”方式低价涌入,对韩国本土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这既是对国内业界保护主义呼声的回应,也被看作是在强大保守派压力下,李在明政府不得不做出的一种姿态或交易。
中国对此并未沉默。仅仅五天后,北京方面迅速启动反制,宣布对来自韩国、欧盟等地的同类不锈钢产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注意,“继续”二字是关键——这并非一次临时的报复,而是对一项始于2019年、即将到期的五年期措施的合法延续。
对中国而言,钢铁是工业的脊梁,在当前全球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保护自身产业链免受低价冲击,是再自然不过的防御动作。更何况,中方早已明确指出,韩国在丁腈橡胶、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产品上也存在倾销嫌疑。这场贸易摩擦,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两国产业结构高度重叠下,一次必然的火花。
然而,在规则的刚性碰撞中,双方都保留了微妙的弹性空间。中国此次的反制并非全盘封堵,像韩国浦项制铁这样的企业,只要严格遵守其对华出口的价格承诺,便可暂时免于征税。一旦违规,惩罚将立即恢复。这种区别对待既维护了规则的权威,也给对方留下了转圜的余地。
韩国商务部在宣布加税的声明中,同样留了一扇门,明确表示希望“继续对话与合作”。这些细节暗示,尽管台面上剑拔弩张,但两国经济在深层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对彼此分量的清醒认识,使得彻底撕破脸并非最优选项。
无法回避的审判:当安全与饭碗被撕裂
如果说国内经济的困境和政治的掣肘是摆在李在明面前必须应对的明牌,那么来自华盛顿的强硬指令,才是那张真正决定他行动自由范围的底牌。李在明政府对华征税的决策,表面看是回应内政或贸易争端,其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却来自大洋彼岸——更具体地说,来自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谈判桌上的最后通牒。
立场清晰而冷酷:如果韩国不提高对中国钢铁及相关产品的关税壁垒,那么美国即将于7月9日恢复的25%汽车关税壁垒,将不再有对韩国的豁免。这道选择题残酷得不容犹豫。韩国的经济命脉,早已与中国市场深度交织。中国是其无可替代的最大贸易伙伴,吸纳了韩国近23%的出口总量。尤其在半导体、汽车和钢铁等核心产业,对华依存度高得惊人。
可是,韩国的国家安全根基,又几乎完全构筑在美国提供的军事保护伞之下。当经济上的“饭碗”与安全上的“保护伞”分属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任何选择都像是对另一方的“背叛”。
李在明并非没有尝试在钢丝上寻找平衡。他拒绝了受邀出席北约峰会,也顶住了美国要求韩国国防开支拉高到GDP5%的巨大压力。但在对华关税这一环,他最终选择了向华盛顿低头。这种妥协,与其说是为了保护国内摇摇欲坠的产业,不如说是为了换取美国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在对韩汽车关税问题上的“宽容”。
就连韩国业界对此也心存疑虑,担心在难以捉摸、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面前,这种单方面的让步未必能换回期待中的回报。
李在明的“实用主义”在此刻褪去了战略的光环,显露出其真实底色:它并非一种主动构建的战略哲学,而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在多重压力挤压下计算最小损失的求生本能。
他一边派出议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探讨AI合作,释放渴望修复中韩关系的善意,试图抹平前任尹锡悦政府带来的裂痕。另一边,却又不得不违心地挥舞关税大棒,执行着有损双边经济关系的“任务”。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逻辑,恰恰是韩国在地缘政治大国夹缝中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
比贸易战更冷的信号:昔日伙伴,今日嫌疑人
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中韩之间的紧张,正从贸易摩擦的经济层面,悄然滑向安全猜忌这一更敏感、更危险的领域。近期,两名在韩国釜山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被韩国警方正式逮捕,罪名是涉嫌“违反军事基地保护法”。据韩媒报道,他们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使用无人机非法拍摄釜山海军基地,甚至包括到访的美军“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这是韩国首次依据该法律逮捕外国公民,事件的性质,已远超一般治安案件的范畴。在当前美日韩军事同盟日益紧密、针对所谓地区威胁加强协作的大背景下,这次逮捕行动无疑投射出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鸿沟。昔日的经济合作伙伴,正在被小心翼翼地纳入安全领域的怀疑视野。
这一事件像一道冰冷的电流,预示着两国关系可能正面临比贸易战更难以弥合的信任裂痕。一旦这种猜疑从经济领域蔓延至安全领域,修复起来将异常艰难,代价也将无比沉重。尽管如此,棋局尚未至终盘。李在明在胜选演说中曾四次提及“共同体”,他深知弥合国内社会分歧、避免极端情绪蔓延对韩国未来的重要性。
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以及此前中韩双方释放的高层互访信号,都为双边关系的修复与缓和预留了一线可能性。无论是在传统的贸易领域,还是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未来的竞争赛道,中国巨大的战略地位和市场规模终究是韩国无法绕开的存在。
李在明总统面前的道路,依然是那条在钢丝上摇晃前行的路径。他的“实用外交”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或许能在中美两大势力间寻找有限的腾挪空间,为韩国争取“两头获利”的可能性。
但若战略定位持续模糊,在摇摆中让双方都失去信任,则很可能陷入“两头得罪”的窘境。对于中国而言,面对韩国这样一位在重压下不断变换身位的对手,或许保持原则性的坚定与策略上的务实,才是稳定这段复杂多变关系的关键所在。
未来,李在明能否在这场多方角力的棋局中站稳脚跟,走得更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顶住外部压力,真正将他口中反复提及的“国家利益”置于优先地位。
但问题是,当国家利益本身被撕裂成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两个相互矛盾、甚至彼此冲突的面向时,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优先的“国家利益”?这个问题,恐怕连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象泰配资-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