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茂集团和股民之间的对立,在这个夏天彻底爆发了。7月7日一早,资本市场传来一声巨响。谁能想到,昔日的明星企业,如今成了退市边缘的“惊弓之鸟”。
一边是12万户股民的焦虑和不甘,一边是天茂集团的无力和挣扎。2025年7月6日,天茂集团官方公告披露,公司无法按法定期限完成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消息甫一出,市场立刻警觉,风险警示的信号拉满。
这不是第一次“警报响起”,但这次,天茂集团真的走到了悬崖边。7月7日开盘,公司股票依旧停牌,复牌后直接更名为“*ST天茂”。“*ST”三个字母,资本圈都懂,意味着离退市只差一步。
自五月初,天茂集团已经停牌两个月了。5月5日,公司公告称无法按时披露2024年年报。5月6日,股票停牌,证监会也立案调查。
停牌当天,天茂集团的股价只有2.74元,市值剩下134.37亿元。相比2025年初的高点,已经腰斩再腰斩。对于持股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公司公告反复强调,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华瑞保险经营一切正常。可事实就是:定期报告迟迟出不来,信息还在补充、还在核实。每一次“抓紧推进”,都像是在拖时间。
投资者焦虑不安,市场却越来越冷静。7月1日,汇添富基金直接“打骨折”估值,把天茂集团的估值定在0.27元。2.74元和0.27元,这个落差让人心惊。
股票还没复牌,天茂集团就被踢出中证1000指数样本股。资本市场的信心,就是这样一点点消耗完的。
公司对外口径一直很“正能量”,但背后压力山大。官方说会全力沟通,尽快完成报告编制。可停牌的两个月里,事情一直没什么实质进展。
悬在头上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最后通牒。假如两个月内,也就是9月6日前,还是无法披露过半董事签字的年报,天茂集团的股票将被终止上市。这种倒计时的感觉,比任何公告都更让人心慌。
天茂集团的事,背后还牵扯着资本大佬刘益谦。他被称为“鸡缸杯大佬”,因2014年以2.8亿港元拍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而出名。在资本市场,刘益谦一直是个风云人物。
集团成立于1993年,前身叫百科药业,2000年后刘益谦入主,把原有的医药业务剥离掉,换成了保险业务。现在,天茂集团主要就是通过国华人寿和华瑞保险做寿险和保险中介。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天茂集团总资产有2852亿元。实际控制人刘益谦一家合计持股超66%。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大,但现金流和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外界其实难以看清。
2025年业绩预告已经很直白。公司预计净利润亏损5亿到7.5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也在5亿以上。全年预计营收是400亿到430亿元。
亏损的主要原因,官方解释是国华人寿需要增加计提准备金。2025年利率市场持续走低,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造成国华人寿的压力陡增。寿险行业本身就很依赖利率环境,一旦环境逆转,利润空间就被压缩到极致。
保险是个慢热行业,短期内爆发风险,往往是长期经营问题的积累。国华人寿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天茂集团的流动性压力,和资产质量恶化已经浮出水面。
有业内人士说,这次停牌,其实是子公司国华人寿长期经营不善的集中爆发。公司无法按时披露年报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链紧张、资产质量下滑。对外的公关再多,也掩盖不了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天茂集团的股东结构也值得一说。到2025年5月底,股东人数达到12万户,人均流通股3.8万股,人均持股金额10.4万元。每个人背后,都是一份期待和焦虑。
企业经营不顺,最直接受害的就是这些普通投资者。他们等了一年又一年,换来的却是停牌、暴跌、退市风险。无论公司怎么解释,信任危机已经形成。
在天茂集团身上,能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某种缩影。高杠杆、高风险、信息披露不及时,终究会反噬自身。监管层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但企业的自救空间其实有限。
天茂集团还在努力,至少官方是这么说的。可“努力”两个字,能不能换来最后的转机,没人敢打包票。9月6日,是个关键节点,也是最后的窗口期。
如果天茂集团能在最后时刻完成年报披露,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倘若不能,12万户股民,将不得不面对退市的现实。资本市场,就是这么冷酷。这场风暴,已经没有回头路。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悬在天茂集团和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至于结局,是绝地反击还是彻底出局,还要看最后这两个月的变化。
象泰配资-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炒股配资平台皆选配资-如何选择股票技巧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